
当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的片段《楼台会》《化蝶》动人的旋律在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响起,美国小提琴家吉尔·沙哈姆特意选择的上半场返场曲目,让这个夜晚余韵悠长。作为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节目,10月31日晚,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执棒乐团献演肖斯塔科维奇《第八交响曲》,并携手吉尔·沙哈姆共同呈现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从上半场的莱茵晚霞到下半场的战火硝烟,一场音乐会中呈现截然不同的风格。

这一晚,正当观众陶醉在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美妙乐声中时,沙哈姆手中的琴弦突然断了,他迅速接过上海交响乐团首席马骏一的琴,并用中文说了“不好意思”,然后继续演奏。等到第一乐章结束时,余隆示意给沙哈姆一些时间更换琴弦,全场爆发出热烈掌声。听众们静静等待,无一人退场。当沙哈姆重回舞台时,掌声如海浪般袭来,他全情投入,开始第二乐章的演奏。在演出现场断弦,对音乐家来说是舞台上的意外,但也给了艺术家展现高超技艺、音乐素养和心理素质的绝佳机会。这一次,沙哈姆在上海听众的理解和配合中,成功化险为夷。
科研家庭走出的格莱美获奖音乐家,对《梁祝》情有独钟
沙哈姆的父亲是物理学家,母亲是细胞遗传学家,这样的父母却培养出了他和钢琴家姐姐。面对记者,他回忆起这样一个景象:“有一天,我母亲坐在钢琴前,我父亲拿出了一把小提琴,他们合奏了一首贝多芬《G大调奏鸣曲》的慢板乐章。这使我感觉到音乐是一件特别的事情,是人们在生活中能够寻找到的美好,也许这正是我音乐梦想的开始。”

17岁时,沙哈姆因为给著名小提琴家帕尔曼救场而声名鹊起。他能清晰地回忆起当天发生的事:“我正在上英语课。这时,老师突然走进教室,要我去一趟校长办公室。我有些惊慌,但当我走下楼,他们告诉我,帕尔曼临时取消了与伦敦交响乐团的演出,原定要演奏布鲁赫和西贝柳斯的小提琴协奏曲,并问我能不能立即飞往伦敦。这也许是因为一年前我曾经和伦敦交响乐团有过合作,与指挥尤里·阿罗诺维奇一起演出了普罗科菲耶夫的小提琴协奏曲。”
这是沙哈姆第一次与指挥迈克尔·蒂尔森·托马斯合作。此后,他陆续斩获艾弗里·费舍尔职业大奖、格莱美奖等权威奖项,演奏风格也被赋予极高评价。或许是由于家庭的缘故,他的音乐总是流淌着理性与激情兼具的自然美感。一位乐迷感慨道:“与沙哈姆同时期的许多美国小提琴家,演奏风格都带有当时的甜腻风格,但沙哈姆的音乐就像他的性格一样,稳重而平和。”

沙哈姆对中国作品很感兴趣。他是第一位发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并将其纳入音乐会节目单的西方演奏家。为了学习这首取材于越剧、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作品,他也特地向中国小提琴家和二胡演奏家请教,最终将音乐的东方神韵和西方技术相融合,征服了来自世界的听众。而《梁祝》和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指挥家余隆的渊源也颇深,他的外公丁善德推动了这部作品的创作。《梁祝》作曲之一的陈钢是丁善德的学生。余隆的阿姨、小提琴家丁芷诺当时是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的学生,也参与了《梁祝》的创作。
除此之外,沙哈姆还对中国作曲家盛宗亮创作的《飞飞歌/Let Fly》印象深刻,并已经在纽约的巴德学院与巴德当代乐团合作完成了这首歌的录音。“小时候我父亲去中国出差,带回了一些中国音乐的磁带,这或许是我对中国的兴趣的萌芽。我的岳母是广东人,现在,我非常喜欢中国的人民、文化、音乐,还有食物。”他笑着说。
与上海交响乐团的深情厚谊,从27年前首度访沪开始
1998年9月,沙哈姆第一次来到上海演出,在彼时刚刚开业的上海大剧院与上海交响乐团一起合作了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25年前的一次紧急救场则成就了乐团音乐总监余隆和沙哈姆的过硬交情。2000年,余隆邀请沙哈姆顶替临时取消的独奏家,与德国广播爱乐乐团演出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尽管排练不足48小时,沙哈姆最终还是以“零失误”完成了任务。此次来沪,两人再次合作同一首曲目。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共有三个乐章,与勃拉姆斯其他的协奏曲一样,作品极富交响性,内容深刻,架构宏伟,但完全不乏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家们特有的抒情美感。乐队在其中并非单纯起烘托作用的“配角”,而是与小提琴独奏一起制造出强烈的对比性。最后一个乐章是作曲家惯用的吉普赛风格终曲,音乐愉快地一冲到底,在辉煌中结束。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本身也见证了勃拉姆斯与他的好友、小提琴家约瑟夫·约阿希姆的珍贵友谊。作曲家此生只写了唯一一部小提琴协奏曲,首演时由他亲自指挥,挚友约阿希姆担纲独奏。第一乐章中的华彩段落,勃拉姆斯更是给了独奏家极大的发挥自由,后世演绎者们也多沿用了约阿希姆所作的华彩。“我认为,像勃拉姆斯的很多作品一样,这首作品其实也带有自传的性质,它表达的是他与小提琴家约瑟夫·约阿希姆之间的深厚友谊,而这首作品的核心就是‘理想的友谊’。 勃拉姆斯终身未婚,也没有家庭,因此‘友谊’对他来说是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沙哈姆解释道。
他这样理解勃拉姆斯的这部作品:“作品开头的旋律第一次出现时,它是空灵的,没有和声,也没有对位。第二次出现时,低音区与高音区以卡农的形式交织。接着,旋律被交给小提琴,也许演奏者正是约阿希姆,旋律以小调即兴展开,带着戏剧性的大跳音,极具吉普赛风格。而直到大约五分钟后,这段旋律才以其真正的形式出现:由小提琴在高音区演奏,这次它终于有了‘朋友’:中提琴以八分音符伴奏,那正是勃拉姆斯的‘Frei aber froh(自由但快乐)’动机(音符 F-A-F)。在整部作品的余下部分,这两个声部始终并行,始终对话。在最后一个乐章中,小提琴常常同时演奏三度的双音,这或许也是一种象征,一种关于友谊的隐喻。 ”
奏响鸿篇战争“音乐纪实”,横跨四乐季录音计划稳进
继上海交响乐团开启与DG中国合作的肖斯塔科维奇15部交响曲全集录音计划后,乐团已完成作曲家《第五交响曲》《第七交响曲》的录制和演出。10月31日晚音乐会下半场的“肖八”,既是肖氏“战争三部曲”之一,也是今年上交专辑录音和现场呈现的又一重头戏。一周之后,乐团还将上演“战争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首《第九交响曲》。

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八交响曲》创作于1943年,时值二战战局扭转。他在短时间内写就了一部偏带悲剧色彩的作品——描绘人们在战争中的悲恸、正邪力量的对抗。作品采用与传统四乐章交响曲不同的五乐章结构,通过一个简单的动机发展对比,谱出了一部庞大的战争印象录。结尾时,音乐缓行数分钟,消散着归于沉寂。
肖斯塔科维奇《第八交响曲》通过无比真实的亲历者视角,让当下听众也能感受到战火造成的实际伤害远超想象,长久的和平是全人类的共同命题。
富灯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