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1日晚,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发生惊险一幕:当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吉尔·沙哈姆和上海交响乐团演绎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时,沙哈姆手中那把1719年制作的斯特拉迪瓦里名琴琴弦突然断了。镇定的沙哈姆迅速接过乐团首席马骏一手中的小提琴,用中文跟观众说了一句“不好意思”,观众席发出一阵善意的笑声和掌声。随后,沙哈姆和乐团从弦断之处开始,继续演奏。
等到第一乐章结束时,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示意给沙哈姆一些时间,去后台更换琴弦,全场观众用掌声送他离场。这场演出备受乐迷期待,连加座都售罄了。换弦过程中,满场观众静静等待,无一人退场。当沙哈姆重返舞台,掌声如海浪般袭来。沙哈姆全情投入,开始第二乐章的演奏。
在演出现场断弦,对音乐家来说是个极具挑战的舞台意外,但也给了音乐家一次展现高超技艺、音乐素养和心理素质的绝佳机会。沙哈姆在上海观众的理解和配合中,成功化险为夷。
返场时,沙哈姆给上海观众带来一个惊喜:他深情演绎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楼台会”和“化蝶”片段——他是第一位发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并将其纳入音乐会节目单的西方演奏家。一位乐迷说:“这就是现场演出的魅力!有意外也会有惊喜,这是一个让人难忘的夜晚。”
有趣的是,演出结束后,吉尔·沙哈姆的那根“断弦”也被余隆保存下来,粘在一张白纸上,并请沙哈姆签名留念。
断弦之后,上海观众用掌声鼓励沙哈姆
“我们的音乐对话自然得像日常聊天”
吉尔·沙哈姆和中国有着很深的渊源。他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始于父亲早年赴华参加学术会议带回的几盘中国音乐磁带。“磁带里有传统民歌,还有戏曲选段,那些陌生又迷人的旋律,总让我反复播放。”这份好奇,最终在他遇见《梁祝》时发酵。为了演好这部承载中国文化精髓的作品,沙哈姆专程找到中国小提琴演奏家、二胡演奏家,讨教滑音等技巧,琢磨如何用西方小提琴还原东方的韵味;他还找来《梁祝》的民间传说反复研读。
沙哈姆了解到,余隆的外公丁善德是《梁祝》幕后推动者之一,他的阿姨丁芷诺也曾协助《梁祝》创作。“和余隆一起演《梁祝》,就像握着历史的手,与这段珍贵的音乐记忆对话。”沙哈姆说,演奏时他能感受到,余隆指挥棒的每一个起落,都与他的琴声精准呼应。“每次拉《梁祝》,我都会感动落泪,它的美能跨越语言和文化的边界。”
沙哈姆和余隆登台
沙哈姆与上交的情谊,更是跨越了27年时光:1998年9月,他第一次来上海演出,在开业不久的上海大剧院与上交合作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那是他与这支乐团的初遇;2000年的一次紧急救场,更让他与余隆结下深厚友谊——当时余隆筹备一场重要演出,原定独奏家临时取消行程,他邀请沙哈姆顶替,演奏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从接到电话到登台,排练时间不足48小时。”沙哈姆回忆,当时他连夜熟悉乐谱,抵达演出地后立刻与乐团合练,最终以零失误的演奏征服全场。这一次,再度与上交合作同一部作品,沙哈姆赞不绝口:“从第一乐章的合奏开始,我就被乐团的音色打动,我们的音乐对话自然得像日常聊天。”
不把音乐当目标,享受演奏的快乐
沙哈姆成长于一个充满科学气息的家庭——父亲是研究物理的学者,母亲专攻细胞遗传学,哥哥后来也走上科研道路。“小时候家人围坐聊实验数据、学术理论,我插不上话,就躲回房间拉小提琴,让琴弦当我对话的伙伴。”沙哈姆笑着说,唯有一次,他撞见父母合奏贝多芬《G大调奏鸣曲》的慢板乐章,钢琴的醇厚与小提琴的清亮交织,在他心中埋下一颗艺术的种子。“那对我来说是个很重要的时刻,让我感受到音乐是人们生活中如何特别,如此美好的一件事。”
余隆与上海交响乐团
沙哈姆每年只安排约50场演出,比很多同行少得多,因为他希望把更多时间留给家人。沙哈姆的妻子阿黛尔也是小提琴家,两人因音乐相识相恋,如今三个孩子都在音乐的熏陶中长大——长子、次子都学过小提琴,小女儿不仅拉琴,还在钢琴上展现出过人天赋。“我从不让他们把音乐当职业目标,只要能享受演奏的快乐就够了。”沙哈姆说,家里最温馨的场景,就是周末午后一家人围坐在客厅合奏。
沙哈姆还透露,近期将发布与Ton Orchestra合作录制的中国作曲家盛宗亮作品《飞飞歌》——这部时长约30分钟的小提琴协奏曲,灵感源自中国南方山区的传统歌唱方式,作曲家还以女儿“飞飞”的名字为作品命名。“15年前我首演了这部作品,当时就被它的旋律打动,如今终于完成录音,很期待中国听众的反馈。”
肖斯塔科维奇“战争三部曲”先后上演
这是第24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之一。音乐会下半场,余隆执棒上海交响乐团演绎了肖斯塔科维奇《c小调第八交响曲》。在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和《第七交响曲》收获如潮好评之后,上海交响乐团继续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全集的录音计划,向高峰发起攀登。
这部创作于1943年的作品,是肖斯塔科维奇“战争三部曲”(第五、七、八交响曲)之一。当时,二战战局已扭转,苏联正处于反攻阶段,社会主流期待一首振奋人心的胜利颂歌。但肖斯塔科维奇却选择直面战争的残酷,写就一部带着悲剧色彩的作品——描绘人们在战争中的悲恸、正邪力量的对抗,结尾时,音乐缓流数分钟,消散着归于沉寂。
余隆与上海交响乐团演绎肖斯塔科维奇《c小调第八交响曲》
作为上交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全集录音计划的第三部作品,《c小调第八交响曲》继《第五》《第七》交响曲后,再次展现了上交的专业实力。这套与DG中国合作的录音计划,是上交近年来的重磅项目。
一周后,余隆还将执棒上交演绎“战争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第九交响曲》,为这套录音计划增添关键篇章,持续推动肖斯塔科维奇音乐在中国的传播与传承。
富灯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